今天是,欢迎您访问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网站。 |
201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基地编号:B12007。“111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通过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旱区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是旱区现代节水农业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围绕总体目标,结合在研课题,基地建设2年来,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名,在基地工作时间合计480天,结合各类出国进修项目,派出人才23名,在海外工作和进修时间合计141个月,在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植物用水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农田水分转化与利用技术、喷微灌产品与精量给水技术、大田作物信息远程监测和传输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上开展了合作研究。
通过合作研究,在高产优质抗逆小麦种质资源、作物高效用水调控技术体系、土壤扩蓄增容制剂、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系统、作物与环境信息远程实时监测技术系统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成立了“中美农业-水-气候合作研究中心”、“中英可持续农业创新协作网络”等国际合作机构2个;促成国际合作项目2个,资助经费合计600万元以上。开拓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的影响”、“山地滴灌管道压力分区方法”、“矮杆基因新类型种质创制技术”等3个新研究领域。
基地建设2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69篇,其中SCI/EI收录38篇,合作署名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全部被SCI收录;获发明专利授权18件;新增国家、省部级项目11项,培养研究生102名;以基地为依托,成功申请并获批了“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根据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基地后续建设工作将继续按计划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派出工作,深入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选择有较强合作研究潜力的国外科研机构和团队,以及有重大价值的合作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支持,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注重项目、平台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以项目促进合作,以平台汇聚人才,通过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升基地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研究基地,支撑旱区农业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做出实质性贡献。
针对我国旱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的现实,以及旱区水资源缺乏与农业用水利用率较低的现状,结合我校服务于旱区农业的国家战略定位与旱区农业研究的长期积累,确定“旱区现代节水农业创新引智基地”的基本定位为: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水农业理念与技术,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旱区特色的现代节水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支撑旱区农业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做出实质性贡献。
依据旱区农业发展需求与现代节水农业新理念,结合多年工作基础,以及我校农业水土工程与土壤学科优势相对较强,生物学科与信息学科基础相对较弱的现状,基地确立了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植物用水生理调控与非充分灌溉技术、农田水分转化与利用技术、喷微灌产品与精量给水技术、大田作物信息远程监测和传输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
项目实施将培养一批处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领域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一批高水平博士、硕士研究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促进相关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引进海外研究人员19人,其中,学术大师1人,学术骨干18人;获发明专利15~20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著1部,其中SCI、EI或ISTP收录25篇,国内一级学报25篇;组织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2~3次。
基地建设注重与团队承担的科技项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有关项目的密切结合,通过引智项目提高研究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思路,确定基地长远建设目标为:构建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节水农业创新基地;凝聚一支优秀的旱区现代节水农业创新团队;形成现代节水农业优势学科群;整体提升旱区节水农业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能力;实现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创新与突破,全面提升我国旱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水平并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引智基地项目的实施。不仅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而且在组织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
学校不仅按照项目要求,每年提供45万元的专项配套经费,而且结合“985”二期工程建设,为基地投资了2000万元平台建设经费,提升基地科技创新支撑条件能力,支持项目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人事处、科研处及基建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设立了“创新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项目实施的领导机制。
按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建设要求,项目设立了秘书组,由专人制定了项目科研资料与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日常管理、经费使用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将学校与现代节水农业领域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纳入基地管理,并设立了项目经费专用管理帐目。